





喜欢古典收音机,特别是早期再生式收音机,自然也就对这些机子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著名的“工农之友”就是其中之一。
我初见工农之友收音机时,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觉得他表里不一,华丽的外观让很难与一部再生式收音机联系起来,后来,终于有一些惊奇的发现。
一九五四年至五五年天津无线电厂(712厂〕生产的“工农之友”。
这个机子是1949年-1951年民主德国RFT-Stern Radio公司生产的1U11型再生式收音机。两个机子大概有90%的相似度。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电子工业得到了当时苏联集团社会主义国家的无私援助和支持,敞开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156个项目不说,就收音机本身,已有很多技术上的支援和引进。其中,工农之友和小北京一样,应该就是当年这些背景的产物。
俺曾就此发过一个老贴叫做“工农之友他爹”

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但从这两个机子来看,工农之友源于这机肯定是无疑的。
首先,两机电路和部再生式收音机件相似度大大,不仅外观十分相像,而且内部结构也一模一样,特别是调感调谐装置的应用,在中国整个收音机历史上几乎从未用过,硒堆整流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非常少见的。
工农之友内部图
1U11内部图
其次,50年代初的中国,大量生产再生式收音机根本的原因是为降低成本,有所谓一台收音机想当于半头猪的说法,但就当时的工业水平,要在降低成本而又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的胶木壳来做,如果不是引进外来产品,这样做是有违常理。
关于从莫斯科人到小北京,从1U11到工农之友的这段历史背景,其实,天津广播器材厂一位退休无线电工程师曾有一篇《那时的半头猪》的文章

“我们在一九五四年的工作目标之一。设计思路是“立足国产、参照苏联、压低成本、民族特色”,后来又加了个补丁,叫做“因地制宜、简易过渡”。立足国产很简单,当时国产的仿苏电子管和其它元件已经基本过关了,与进口相比价格便宜,搞半头猪当然得用国产。参照苏联也很简单,这些国产电子管和元件都是仿苏的,执行的是苏联的全苏工业标准,立足国产当然得参照人家苏联。压低成本是硬任务,围绕压低二字,我们费了大功夫,但是怎么也压不到半头猪,于是就产生了因地制宜、简易过渡这个补丁——把标准订得再低些,变通一下。压低成本的过程,
东德的1U11是德国标准,仅使用了一支UEL51孪生束射四极管,可以说是单管机。但这支10座管子不说是在中国,就是欧洲也很少,因此,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当时国内比较易得的6BA6、6AQ5两支管子代替(这两个管子当时也非中国能造,估计是原中央电工厂的遗存品),应该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简易过渡这个补丁——把标准订得再低些,变通一下”。
两个机的电路图
两个机的刻度盘
“说民族特色这思路。民族特色指的是外观,收音机本身是外来的,我们搞的又是尽量便宜的普及型,机壳只能摊到几块钱,不可能给它描龙,不可能给它画凤,民族特色从何谈起,这思路有些怪。好在搞外观设计这行当的弹性大,只要给观念,设计师怎么也能对付着替你搞出来。你看这个机壳,至少有两点很有民族特色,很符合我国中等收入城市家庭当时的审美观,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第一是对称,绝对对称,如果从中心线切开,这机壳的左面是右面的对拓。第二,既是收音机又是山水画,面板是织锦的西湖或者颐和园。织锦这东西当时很便宜,装饰性又很强,开机是会响的山水画,不开机也是山水画。”这些话,我认为讲的就是工农之友。
这位工程师还说到这个机子的问题。
“这机壳的唯一缺点是度盘玻璃受力很不均匀,实际上是浮搁着,非常容易碎,稍微一碰就会哗啦啦。所以,这个唯一缺点是致命的大问题,这个设计违反了机壳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你或者要民族特色,或者要基本原则,甘蔗没有两头甜。”
工农之友的刻度盘确实是“浮搁着”的,也不知当初德国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在研究这段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疑问?当年民主德国提供这个机子给我们时,是一整套的计划?还是一种技术参考?当初1U11管子前有一个窗口,到底是散热用还是什么?而工农之友,生产中依然沿用了这个标准,尽管换了两支管子,还是保留了这种窗口方式?另外天津好象还有一些似乎是仿制的这类机器,如532三灯机,外观几乎就是苏联里加6的克隆……。
(本文所引图片为部分网上坛友所发,如有不当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