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国内的敌特势力基本肃清,朝鲜战争也基本结束。中央军委为保持部队永久的战斗力,经常组织部队野营拉练。
那时的拉练大多选择农村的大秋以后,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割完毕,野外开阔。
首先由部队的人员联系村干部到各家“号房”,谁家有几间闲置房?能住几个人。逐户登记后,部队后勤人员带走。当大部队干部战士到达之后,按连队建制分片入驻。由于部队干部战士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特别受农村老百姓欢迎。只要是谁家住进解放军,水缸永远都是满满的,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干干净净的。如果家中有小孩,干部还会时常从伙房带回些米饭,馒头之类的食物给孩子吃。所以,只要部队来号房,村民们都会尽量多腾出点房子供战士们住。
话说一九五七年秋后,解放某部徒步从百里之外的军营来到一个叫张各庄的村子。人员安排妥当后,每天早上七点,战士们集合到野外训练,晚上五点多收兵,各归各地。吃过晚饭,部队首长把无线电收音机搬出来,放在院子里的小桌上,接上天线,打开开关,收音机里便发出了声音。那天正好是中央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播放河北梆子精典剧目“蝴蝶杯”,收音机一响,不一会儿就招来了许多左邻右舍的老百姓来听戏。部队首长无奈何,只能等待播放时间结束。过了大约四十分钟,收音机里传出播音员的声音:文艺节目播领完了,谢谢收听。但人们还是不散,直愣愣的还杵在收音机旁边。首长向大家说道:各位老乡,请回吧,我们还要开会,明天再听吧!人们这才渐渐散去。
第二天傍晚,首长吩咐通讯向房东借了张桌子,然后搬到街道十字路口,把收音机放在桌面上。准备给村民们播放。
那时候老百姓家里没有收音机,也没见过这个神奇的东西。当时的收音机都是铁皮壳子,长不足五十厘米,高不过四十厘米,里边有一组1.5伏的,一组90伏的干电池,是直流电子管的。在野外装上天线就行。
通讯员把收音机打开,传出悦耳动听的戏曲声,不一会儿就来了许多人,把放收音机的小桌围了一大圈子。有一个身穿长衫,满头白发,一脸银须的老者围着收音机一边转圈儿,一边自言自语。只听他喃喃的说道:活了七十多岁了,从没见过这么小的戏棚。那些唱戏的人咋进去的呢?一会儿又说:那些人多大个儿啊?那么小的人,嗓门咋这么大呢?他一边走一边摇头。一脸的茫然。正在这时,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也向放收音机的桌子走近,也想弄个究竟!刚到桌子边儿,一个中年男子上前一把,把小男孩向后拉回来,说道:铁蛋儿,往后点儿,别往前凑了。一会唱完了,人家出来,又是锣鼓,又是傢伙的,你不碍事吗?万一碰着你了怎么办?于是小男孩赶紧向后退了两步。但还是用不解的目光一直盯着那个方形的“铁匣子”。
通讯员这时告诉大家,这叫无线电收音机,土名叫话匣子,里边没人儿。唱戏的人在北京哪!
但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那个缺乏科学普及的时代,人们心中依然是有许多的想不通!
此乃真实的真人真事。故事情节由当年的老兵提供。涞水县吴玉才整理编辑。供大家欣赏,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