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发烧网欢迎您!
广播发烧网
广播发烧友网站
玩机交流
交流

中波立体声随想

作者:pepper 日期:2008-05-24 人气:1740 来源:广播论坛 添加:5BCL.com 
搬进新房五年了,一直忙于上班,抽不出时间整理我的藏书,几十木箱旧书占据着一间房间,眼看着这些书发霉,泛黄,虫蛀。有时为了找资料,翻箱倒柜累得腰酸腿疼,还不一定找到。今年终于下决心把走廊的一面墙改装成书架,趁五一休假,把这些旧书整理好和搬上书架。这些旧书中不乏国内外电子精品图书,还有苏联的无线电杂志、日本的电波科学、晶体管技术、无线与实验。忽然翻到陆伟良教授写的《调幅立体声广播与接收技术》一书,二十年前DIY中波立体声收音机的一幕呈现在眼前。
1982年春节我从三线回湖州探亲,顺便到杭州看望在浙江广研所工作的梁静远先生。谈话中得知他正在搜集中波立体声的资料,对比美国提出5种制式,选择其中一种,准备3年后在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试播中波立体声。得到这一消息,我如获至宝。立即着手制定了一个DIY中波立体声收音机的计划,首先弄清楚BELAR、MAGNA-VOX、HARRIS、MOTOROLA和KAHN五种制式的工作原理;其次,密切跟踪美国五种制式的市场竞争情况和浙江广研所的制式选择动向。1984年情况越来越明朗,经过几年竞争,美国市场上仅存MOTOROLA和KAHN两种制式,这两种制式性能相当,非线性串音均由于-30分贝。分离度MOTOROLA优于20分贝,KAHN的优于25分贝。非线性失真MOTOROLA小于2%,KAHN小于7%。由于MOTOROLA在1983年抢先研制出专用集成电路解码器MC13020,一举解决了接收机制造问题,同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用这块芯片生产中波立体声车机,而KAHN接收机制作方案当时既复杂又不明确。1985年4月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确定采用摩托罗拉的制式,定购了一台C-QUAM激励器并着手改造一台十千瓦的国产中波发射机,调幅立体声在杭州试播在望。
我的DIY计划也在紧张进行中,初步决定先在熊猫B-802上加解码器做一台测试机,如果效果好则把春雷3T9C台式机改装成中波立体声收音机。1985年底通过摩托罗拉香港办事处申请了两块MC13020免费样片,装在早已刻好的立体声解码板上。当时遇到的困难是这款解码器是为450KHz的中频接收机设计的,第18脚要接一个3.6MHz的陶瓷谐振器。而熊猫B-802的中频是465KHz,陶瓷谐振器的频率应该是3.72MHz。国内根本找不到这种器件,只好用一个10×10的短振线圈和100pF的云母电容改制了一个LC振荡器。原理上是可以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得而知。因为这些工作是在距离杭州2300公里之外的三线完成的,只能等待到一年一度的探亲假回到湖州才能做接收试验。
一九七九年之前,节目源几乎全部是单声道的,调频广播如凤毛麟角,只有首都和几个大城市开始试播。立体声唱片刚试制成功,即昂贵品种又少。盒式磁带机是奢侈品,只有上海录音器材厂的葵花牌HL-301砖头机,价格相当于三台上海144。于是中波广播是老百姓欣赏音乐的主要来源,听短波则是为了获取海外新闻。那时听惯了单声道广播,想象不出立体音是什么滋味。人类有追求美好的本能,平时在山沟里做万能检波器,做落地音响,弄来弄去都是单声道。为了听立体声,用梳状滤波器把单声道分割成双声道,乍听起来有立体感,时间长了感到声音怪怪的,声场漂移不定,反而没有单声道真实和好听。后来又用弹簧混响器制造延迟,期望用残响效应模仿音乐厅的回响,进一步改善音质,结果也因信噪比太低,效果不明显而失败。最后又动手把中华206唱头改装成立体声,但苦于没有立体声信源。终于在一九七七年从上海音乐学院马友道教授那里借来了一张立体声黑胶唱片《Karen Carpenter》,第一次听到真正的立体声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声音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面,能明显分辨出乐器和人声的位置,音乐有了鲜明的层次感。198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音质评价及术语》一书附有中华唱片厂出版的两张红色薄膜立体声试音唱片,这是国产立体声唱片的精品:一列火车从左向右在面前飞驰驶过,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咔嚓声渐渐远去;一声惊雷掠过头顶,哗哗的雨点落在窗前;雨过天晴,田园里蛙声此起彼伏…….。从这张唱片中能真切领略立体声的美妙和魅力,这是李宝善先生的力作,可惜他老人家已客死他乡。他工作过的上海唱片厂录音棚 —- 红房子变成了餐馆,门前还保存着一台立体声母盘刻片机。 我并不指望中波立体声能达到这张薄膜唱片的效果,也不希望相我DIY的伪立体声那样烂,只想验证中波立体声发明人的一个论点:150~5000Hz的立体声听音效果相当于50~12000Hz单声道。
1986年7月19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次试播中波立体声,广播频率是1530KHz。我原计划在试播之日带着我改装的中波立体声收音机到杭嘉湖地区试听,但身在三线计划就落空了。这年春天,我又一次递交了转业报告,据干部处透漏我今年可以走了。这年我已经服役20年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部队却换了顶并不合身的白专帽子。年底我转业回到湖州,所有的财产是十几箱电子书籍,走铁路慢托。我随身携带改装过的熊猫B-802来到湖州,没来得及去新单位报道,当天晚上住在招待所打开熊猫B-802,仔细调谐到1530KHz,一点立体声的影子都没有,我怀疑3.72MHz的LC振荡器出了问题,用无感起子调来调去毫无结果,折腾到半夜,直至1530KHz一天的播音结束。这天虽然非常丧气但仍不死心,第二天一早直奔长途汽车站,乘头班汽车去杭州继续试听。两个小时的途中仍未收到立体声,这时我胡思乱想了许多:可能摩托罗拉的激励器坏了;也可能仅此一台激励器平时电台舍不得用,待到播特别音乐节目时才用,73年央视试播彩电的时候,一天不也只有两小时的彩色节目吗?无论怎样,到离发射台近一点的地方再试试看。当我在胜利剧院站走下公交车,从挎包里拿出耳机刚带到头上,就听到了类似FM立体声在临界场强时,声音伴随着断续的、声场一涨一缩的沙沙声,低头一看解码板上的立体声指示灯在闪烁,成功了!这就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中波立体声。我从湖滨沿白堤漫步到苏堤,坐在花港公园的大草坪上,仔细调整了3.72MHz的LC振荡器,立体声指示灯再也不闪烁了。又沿三天竺、中天竺、上天竺翻过棋盘山,下山到龙井村,沿九溪十八涧和钱塘江回到杭州,享受了8个多小时的中波立体声广播,返回湖州已是晚上9点多。
通过这次收听总结了中波立体声的优缺点:
•150~5000Hz的立体声效果比50~12000Hz单声道更生动活泼。用现在的话说,听中波立体声比用PL550听FM单声的效果好。
•中波立体声对收音机灵敏度要求很高,需要加一级调谐高放,为了扩大动态范围要有优良的AGC,中频带宽要8KHz以上才有良好的音质。
•无阴影区,多径效应很小,移动接收效果好,特别适合于汽车收音机。
•杭州中波立体声台发射机功率太小,离开市区立体声就解调不出,在临界状态具有与FM相同沙沙声。看来改造3T9C的想法不现实,除非固定在杭州使用。
这次接收实验之后,萌生过在湖州DX的想法,作过几次实验因场强太弱均未成功。有幸的是在湖州上班后,几乎每月都有机会去杭州出差,我总不会忘记带上SANGEAN收音机,工作之余在苏堤、白堤、灵隐悠闲地享受大陆上唯一的中波立体声广播。时间长了我发现中波立体声最适于表现越剧缓慢柔软的唱腔,尤其是小提琴和钢琴伴奏徐玉兰、茅威涛、何英的唱腔,无论唱什么都甜美动听。在雨雾蒙蒙的断桥上收听柔肠百转的越剧,置身于万顷秀水之中,眺望隐隐约约、堆琼砌玉的孤山葛岭,世间荣辱皆抛身后,一丝淡淡的忧伤却上心头,中波立体声就这样把先进的西洋技术和古老的吴越文化融为一体。1530KHz试播一年多后于1989年12月25日正式开播,开播后最热闹的场面是1991年11月1日,第二届西湖博览会开幕,浙江经济台邀请东方歌舞团团长在开幕式上作实况解说。歌舞团的演出再一次充分显示了立体声的优越性,乐队的方位、舞台上脚步声、解说人的位置、厅堂的回响具有身临其境的听感。这是我收听中波立体声历史中效果最好的一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世界广播的大环境很好,两三年里,各国陆续改建立了700多座调幅立体声广播电台, 各种AM调谐器、台式机、便携机琳琅满目(www.amstereoradio.com),摩托罗拉把集成解码器连续升级了三代,MC13020是第一代普通型,MC13022是第二代高性能,MC13024是第三代低电压单片。SPRAGU和SONY也推出了多制式解码器。顺便透漏一点读书心得,《调幅立体声广播与接收技术》绝对是一本绝版好书,书中不但介绍了调幅立体声的编解码原理,还隐藏有高灵敏度中波接收和调幅波边带同步检波器的原理和电路。
台湾中波立体声台News BCC也在1986年12月开播,并列为当年的十大广播盛事之一,其它各国电台如KJAN、WVPP、JOKR、ICRT等都搞得轰轰烈烈。国内中波立体声学术工作中,最积极热心的是南京工学院的陆伟良教授,开课程、带研究生、帮助南京无线电厂造样机,1986年9月,他带着自制的收音机到杭州参加“调幅立体声学术研讨会”。当时,上海台、广东台、江苏台、四川台、天津台也准备筹办建台,大家都期望这一新技术为收音机制造业创造一个新的大市场。但是北京的主管部门对中波立体声丝毫不感兴趣,86年的全国广播工作总结大会甚至没有提及浙江中波立体声开播这件事,他们拍脑袋认为中波立体声会影响同步广播的传输,加上一贯拖拖拉拉的官僚作风,拖了几年后,由于收录机,电视机的冲击,中波立体声没有在我国形成气候,之后这件事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中国人吃亏永远吃不乖,十年后,DAB又在步中波立体声的后尘。佛山先导网1996年建成后,长达8年没分配到正式频率处于瘫痪状态。2003年改造成DMB后想借用移动视频盈利,但起色不大。在这一轮轮回中,另一个教授李栋先生跑前跑后,为半死不活的佛山DAB先导网、为影子工程的京津唐DAB同步网大声疾呼:“DAB在国外红红火火,为什么在中国的渗透几乎为零呢?”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世界那一边悄悄地说:“好东西到国人手里,见一个,毁一个。”

Pepper
Jun 16,2006
0
0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