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信息泛滥,各类媒体纵横驰俜。不过,却有这样一批看起来像是游走于边缘之人,比如象我混各种论坛以来印象最深的“港人”和“任天鸿”,甚至“体制内”人“LAOFAN”等,他们喜欢的是早已被大多数人认定为边缘化的落后的东西,广播与收音机。
其实广播与收音机的发明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留下短短的几行而已,在这个信息几近爆炸的年代,高新技术也飞速发展,从当年的所谓“模拟”,到现在的广泛的“数字”化,各种形式的媒体也层出不穷,层次越来越高,从声音的广播到图像的广播,再到互动的互联网方式,多数人又忙于衣食住行而逼不得已忽略精神层面上的一些东西,更何况精神的享受与休闲。
收音机发展史也是如此,我懒于上网搜索资料,所以不清楚世界上第一台收音机产生于何时何地,何种结构,不过,我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记忆中,还是电子管和所谓的半导体并行的时代,期间广播的重大发展就是制式方式加入了调频制式和立体声,可是马上又被图像加声音这种新的形式所部分取代,并从此图像传播就大大的流行了起来,给仍未发展到极致的广播带来了重大的冲击,不过虽然有人叫嚣着淘汰广播的豪言壮语,却并没有彻底扼杀广播事业,也没有扼杀广大的广播收音机爱好者。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虽然同样具备了声音和图像的传播,不但现在将来也不可能扼杀电视传播和广播传播。当然,要说这些年广播的发展,由于以上的影响,也是乏善可陈,广播接收设备虽然加入了一定的数字化技术,比较能够可靠的接收信息,可是广播发射设备还远远谈不上数字化,数字化道路还在蹒跚地前行着,同时,广播内容却远远的落后了,由于体制改变等原因,广播变成了各种劣质广告的天下,挤占了广播的内容,而正式的广播内容虽然也有些更新,但却免不了正在慢慢失去其受众的支持。所以,现在的广播爱好者,绝大多数成了单纯的接收设备爱好者,加上一些对广播内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例如,学英语的穷学生,这个群体也慢慢的减少中,在异乡本地打工而又贫穷寂寞孤独,身心出了问题急求帮助者,眼界广泛独立思考的闲暇着。。。就是这样,也在一天天减少中。
作为我而言,也不过是因为太多的闲暇时间需要打发,而自己的精神层次又跟不上所谓时代的节奏,加上一些实际的需要,以及幼年时候潜移默化的熏陶,才又捡起这个看起来已经很古老的爱好,收音机。
原初的念想和要求很简单,就是需要一台高性价比的接收机来满足最初的需求,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理由却花了我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原初需求来自那么几点过往的经验,功能上,要尽量的全面,比如,在最初浅薄的意识之中,必须调频中波短波全具备,要求接收到国际上绝大多数的电台,并且价格不能超出自己对收音机之既定之印象:现代科技那么发达,工业化制造成本之压缩,早知道鸟枪和导弹的区别在于距离和精度,而特定情况下杀伤力并无太大区别,本来就只想“听”而还没有达到“听好”的要求,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在满足以上需求的条件下便宜就成了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这,也不简单,花了我半个月的时间来挑选,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国货的不信任感,哪里去寻找不加三聚氰胺的牛奶呢?理智知道必定有,可是我非专业人士,我怎么有能力来测定三聚氰胺的含量?不过还好,第一印象绝对靠得住。做工精细的德生产品虽然只是外观的粗浅感觉,肯花力气于外观上的国货,其内在品质也不会很差,基于这样的理由,加上德生的低价策略,当仁不让,德生是较低要求的首选品牌!
我和德生的故事如前所述,那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却反而勾起了我莫大的兴趣,对于广播和收音机。网络的发达便于我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于德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取到了各式各样的爱好者的经验和专项,知道了,其实爱好者也分为很多的种类,在此不做敷述。
我本来只是个有着最低需求层次的收听者,但是好奇心和收音机的高灵敏度使我几乎马上就变成了一个SCANer,因为我的好奇心使我渴求外界的信息,喜欢不同的语言,也尽量去学习它们,抱着宁愿明白死而不糊涂生的信念。在搜寻了大量资料并亲身体验了几个月后加上短波传播的广泛性我发觉,我终将会成为一个SWL,短波王。而继续下去,我将不满足于现状而成为一个DXL,想知道外面更多的世界,这些都属于BCL的范畴。达到一定的极端后,最终我还是会回光返照,迷上器材来。
众所周知,爱好者基本可以分为“收”类和“听”类,“听”者在良好的接收效果下追求更好的音质,而“收”者在意已知各种通讯信号的接收。其所推崇之器材也不尽一样,比如“听”者在最好的接收条件下最追求根德之类的“蓬蓬”声,“收”者迷好ICOM和军机,其特点就是宽频接收,几乎能接受所有属于广播的信号。自我估算,我将来可能会加入“收”者的行列,因为本人因为工作的缘故,左耳半失聪,对于“听”,望洋兴叹,而本身又是个好奇猎奇之人,所以自然而然,选定的目标是“收”。
德生的产品似乎取之折中,从低档廉价的产品重视“收”到BCL开始重视“听”,从最初的普及型突出“收”,“收”全,到后来的“收”好,到现在在“收”全“收”好的基础上重视“听”的S2000,只是看起来在“听”上,仍然意犹未尽,将来的发展,必定在保持这个“收”好的平台上再加“听”的改善。我并不拥有德生的众多产品,只是在各种托们的介绍中略见一斑而得出此第一印象之结论。而德生产品似乎继续走的是廉价策略,除了蛤蟆卖到三四千以外,最新产品,很多人包括本人见了流口水的S2000也只卖一千五百元而已,而在“收”上已根据爱好者“听”者的基本群体要求做到了尽致。
而将来,德生会不会专门针对“收”者,发展“收”者的专用设备呢,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如果一个企业有实力有胆量,一定会走上这条路的,因为”收”得好的设备才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极致技术,才代表这个行业的高端,例如ICOM等专注于宽频接收设备的厂商,而专注于“听”的大多没落了,比如根德索尼之类。
看多了各种介绍,我仍然喜欢ICOM的“收”和其超小的尺寸,这种近乎专业电台的产品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疑惑,为什么S2000非要做成介于台式和便携之间的产品?不能做成“收”之ICOM-R20,“听”之根德S700?
我虽然没钱去烧军机和ICOM,不过,我希望,国产的德生,也能做出根德S700和ICOM-R20,而且其价格只会是其一半甚至更低,那时我将倾其所有,烧他一台来满足自己的期望。
同时,我认为因为体制和法律以及各国国情的因素,数字接收将来不会马上有大的发展,全力于这个领域,还嫌太早。还有质量的问题,眼前企业要生存发展,目前可能的做法就是尽量压缩成本,而或多或少造成了质量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不稳定,一致性差,高端产品稀少,但是长期看来,除非你早已有意转向,赚一把就走,那么,发展高质量的高端产品是必须的,现在的世界还是“营销”的世界,包括发展中的中国,成本低廉的“山寨”产品充斥着市场,并还有大量出口,长期下去,是行不通的,最终要转型的,最终这个世界将会发展成为“质量”和DIY的世界,而DIY其实就是一种贴身服务的形式,而“质量”好是最好的售后服务!因为,不论DIY还是高质量,都是把原属于售后服务的事情提前给做好了!这样的策略才是企业将来生存之本!那么可以概括,将来的世界,就是“服务”的世界。
寄厚望于德生,只是因为困于中国人常见的捉襟见肘,不然的话,我也为ICOM马首是瞻,不知道德生体制内人,是否有此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