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上帝,谈何容易! 漫谈数码广播的困难
阴霾笼罩,我登上了机铁快线,直趋香港国际机场,乘坐航机到北京出席数码广播研讨会。抵达首都国际机场时,天色反而明亮起来,空气清爽,颇有心旷神怡的感觉,情况并未如新闻报道般恶劣,可以放下心大石。其实,数码声音广播的发展,也和北京的天色一样,阴晴不定,并未有清晰的路径可以跟从。纵观世界各地,虽说数码化为大势所趋,但各怀心事,全在摸索中前行。当中的技术细节并非关键所在,其它因素如政治、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考虑更为重要,千头万绪,强如欧美大国,发展模式各异,难于定下一尊,令情况更为复杂。
扮演上帝角色的传送平台
有关数码声音广播的发展,要达至成功,通常涉及三项因素:(一) 节目内容是否吸引;(二) 接收器(亦即是收音机)的价格是否便宜;(三) 无线电发射平台是否准备就绪。三者互相倚赖,不可或缺。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上,有这样的流行说法:「如果节目是皇,接收器是后,传送讯息的平台便是我们的上帝(If content is king, receiver is queen, then transmission is the God.)。」广播必须有内容,也是观众之所好,数码广播能否深入民间,取决于节目的质素是否吸引;至于接收器(即收音机) 的价格亦不能太贵,否则用家却步,数码广播的发展亦会受到窒碍;至于数码化的发射平台,构成广播的根本条件,至为重要;奢谈节目如何精彩绝伦、接收器的功能如何精密,若然无法透过大气电波传送至受众耳中,其它一切努力皆为徒然。
推送式广播
我今次出席的会议,名为《推送式广播:数字广播新业务国际研讨会》。所谓「推送式广播」,又称「点播服务」,他们的负责人解释道:「利用数字音频广播(DAB)技术,将海量广播节目和文字、图片等多媒体信息,通过DAB播出信道推送下发,用户的接收终端自动接收并存储后,由用户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和喜好,自主选择点播收听,并可以将喜欢的节目收藏后反复收听。」其形式类似iPod,但无需以互联网为中介体,而是直接透过大气电波下载到「收音机」里。简而言之,买一部收音机,可以「点播下载,反复收听」。接收器还同时有一项转发功能,可以在十公尺的范围内将讯号传送至室内或汽车的FM收音机上收听。在同一场合,另一所开发公司亦推出类似的转发器,接收数码讯息之后,再转发至邻近的计算机、iPhone、FM收音机、电子手账、手机,以至于其它可以接收无线讯号的任何装置,形式类似数码电视的机顶盒,担当中介角色,但体积可以小过一张信用卡,甚至可以更小,其目的是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协助用家节省开支。
声音广播的特点
我总的印象是各方云集,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备受垂青,脱颖而出,在数码浪潮中分一杯羹。不过,他们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忘记声音广播的根本特质,不断将大量的视讯如文字、照片及影片挤进狭窄的接收器内,将它变成一个低质素的掌上电视机,又或是制造另一个iPhone。殊不知声音广播具有「同步」功能,收听节目之余,容许受众同时处理其它工作,巧妙地切入繁忙的生活空间,适时地提供所需信息。只要稍为留意我们平日如何使用声音广播服务,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我们在厨房放置「厨房收音机」陪伴我们烹调食物(Kitchen Radio),我们在睡房使用「时钟收音机」来唤醒我们准时起床(Clock Radio),我们驾车时扭开「汽车收音机」收听交通消息(Car Radio),我们一面走路一面透过「随听收音机」享受美妙的音乐节目(Walkman Radio),我们在案头劈劈啪啪地敲打键盘时可以点击「网络电台」收听网上广播(Internet Radio),最新的iPod Nano已经加入接收器可以收听FM广播(iPod Radio),还有「手机收音机」(Phone Radio);据一位名牌手机的大中华总裁所言,在相近的型号中,内置收音机的往往销售量较佳。以上种种正好说明声音广播的「寄居」性质,静悄悄地好象一名朴素的仆人,进入你的声音空间,融入你的日常生活,忠诚为你服务,她具有自知之名,不会喧宾夺主,愿担当一名永远的「配角」。刚刚相反,不少开发商不断为这名仆人打扮,将她装备成三头六臂的万能侠,同时兼任阅读器、投映机及放映机三种角色,未必切合用家所需。
数码广播的一大考验
电台广播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特色─「忠诚」。在一次公营广播的专家研讨会上,BBC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及地区广播总监Pat Loughrey曾向会众发出两项问题:其一,我们每天收看多少个电视频道?只看一条的绝无仅有,收看四条以上的比比皆是,最高是七条;第二,我们每天收听多少个电台广播?绝大多数只听一个,多过两个的差不多绝无仅有,最多的是四个,只有一人。这一项简单的「民意调查」,旨在说明了声音广播的习惯势力强大,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花费巨大的气力,上述现象亦勾起二十年前FM与AM分途广播的记忆。九十年代初期,为了善用资源,原本由AM及FM同时播出的一套节目,决定改为分途播出两套不同的节目。由于兹事体大,事前做足准备工夫,推出大量宣传,以为一切就绪,水到渠成。殊不知分途广播的第一天,听众投诉如潮水般涌至,那时我担任《九十年代》助理编导,由早上八时开始,电话接过不停。不少听众长期调校至AM频道,无论如何解说,一于拒绝接受转台;更有不少长者的收音机只能接收AM讯号,根本不知FM为何物,现在熟识的声音不见了,其失落及不满可想而知,他们有的破口大骂,有的苦苦哀求,不外是希望维持现状。基于这个原因,《九十年代》此一旗舰节目,遂决定继续由第一台及第五台联播,期间经历几近二十年,才在一年多前完成分途广播目标。 在研究会之上,世界DMB数码广播协会副主席Joan Warner还介绍了澳洲DAB+的发展情况,据二零一零年的统计显示,推出半年之后,知悉数码广播者高占六成三人口,四成会在未来一年购买数码收音机;不过,知行并不合一,只有3.2%收听数码广播。这正好印证收听声音广播的因循现象,尽管澳洲的数码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人们始终不为所动,承守旧日情谊,不想另结新欢。我曾在本文开首指出:「节目内容是皇,接收器是后,发射平台便是上帝。」要将现有收听FM广播的听众转移至数码平台之上,改变人们信奉已久的上帝,需要极大耐性,路遥漫漫,谈何容易
陈耀华
香港电台第一台节目总监